快看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逆天换明 > 第一百三十章 潜入敌后(二)

第一百三十章 潜入敌后(二)(2/2)

哪怕是十倍之敌,也难以攻取……”

    李维鸾抬起手,指点着尖形马面,信心满满地说道:“敌人无论攻击哪里,都将至少两面受攻……”

    毛文龙迈步走上一个刚夯筑修成的尖角平台,左右看着,恍然般地连连点头,赞叹道:“可以交叉攻击,几乎没有死角,攻城之敌躲无可躲,必遭重大杀伤。”

    李维鸾笑着对旁边的副将尚可义挑了挑眉毛,尚可义呵呵一笑,上前两步,站在尖角平台的边缘,拉弦搭箭,向着斜对面射出一箭。

    箭矢射中斜对的另一座尖角平台的侧面,敌人若攻城,那里将是搭梯爬城的一面城墙。

    陪着毛文龙的众将发出赞叹之声,指指点点地议论起来。有战斗经验,特别是经历过攻城守城的,都看出了其中的门道。

    通常来说,攻城的军队在靠近城墙后,滚木擂石还有些威胁,可城上的弓箭手想要射击,就要将身子探出城墙。

    但有了这尖角马面后,敌人就是紧靠城墙也没用。因为,对他们的打击不仅来自正面和头顶,还有侧后方。

    “距离正在弩弓的射程之内。”李维鸾继续介绍道:“即便是稍加训练的弩手,也足以对攻城之敌造成威胁。”

    毛文龙看了一眼尚可义手中的弩弓,微笑点头,说道:“弩虽慢,但训练时间短,很适合咱们东江军的士兵。”

    都是被迫奋起,与建虏厮杀血拼的老百姓,没有从小就经受弓箭训练的条件。半路出家就不能要求与建虏有同样的骑射武技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
    而尖角马面是在敌人抵近攻城时起作用的,可敌人想靠近,还要突破城下的战壕工事。

    城上架设的抛石机,又能居高临下,为据壕作战的守军,提供火力掩护。

    毛文龙四下打量,满意地点了点头,笑着说道:“是大靖想出的办法,是他画的图纸吧?”

    李维鸾躬身道:“大帅英明。”

    “我有什么英明的。”毛文龙失笑起来,摆了摆手说道:“就看画图所用的笔,还有那又丑又缺笔少划的字,还能不知道是他这家伙。”

    李维鸾等收到过郭大靖亲笔书信的将领们都笑了起来,这确实是郭大靖的招牌,尽管不是那么拿得出手。

    可他还沾沾自喜,送了不少人鹅毛笔,使劲介绍用此笔写字的好处。

    “大靖送某书信时,还送某数枝鹅毛笔,言说诸多好处。”内丁游击尚可喜在旁哈哈地笑道:“现在某知道他的心思了。若是都用此笔写丑字,也就没人笑话他了,这是拉某下水啊!”

    “他也送了我几枝。”大长山岛都司俞亮泰笑着附和,“某是粗坯,看见书和字就头痛,倒是没上他的当。”

    毛文龙哈哈大笑,说道:“大靖脑瓜灵着呢,你们哪,小心被他骗啦!”

    说笑一阵,气氛愈发轻松欢快。

    宁锦之战的形势虽然严峻,但却与援朝之战不同,东江军尽力就行,不是非要全力而为。

    毛文龙知道旅顺的情况,当下又决定出动佯攻海州后,调动的这些人马帮李维鸾把旅顺要塞修好。

    反正已经调兵遣将地出动了,几千士兵齐动手,用不了多长时间,旅顺的防御体系也能修得七七八八。

    至于棱堡,对于东江军来说,除了旅顺,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。海岛岂不更安全,大海就是建虏难以逾越的天堑。

    但旅顺却是连结东江、登莱、觉华、天津的枢钮,能够守住,意义重大。而且,现在还是东江军在陆地上的唯一堡垒,花费力气修筑还是值得的。

    毛文龙有这样的认识,但对郭大靖搞出的坚城构筑还是很赞赏。

    而宁锦之战的支援,也因为郭大靖主动潜入袭击,变得比较轻松。成功是锦上添花,不成也有佯攻海州的战绩。

    反正朝廷银子也给了,物资也调了,东江军大战之后未及休整便出兵作战,已经是满能说得过去。

    至于皇帝所说的重赏,毛文龙并不敢太过奢望。朝中的敌人太多,东江军的境况能有较大的改善,是本身的奋战,也不过是朝廷的暂时需要而已。

    视察过旅顺后,毛文龙便与众将进行了军议,确定了明日出动,向北进发,佯攻海州卫,牵制建虏,以解宁锦之围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六月八日,皇太极率主力抵达宁远,开始攻打城池。

    要说皇太极也不是传说中那么的厉害,那么的智谋出众。难道不知道宁远的红夷大炮比锦州更多更厉害,甚至连红夷大炮的射程也搞不清楚。

    可能是皇太极未参加过宁远之战,锦州城上的火炮也不如宁远的更威猛,才使其昏招不断。

    攻打宁远的情况,连锦州也不如。只是激战了一天,皇太极的大帐被炸毁,建虏在攻城中也损失不小。

    无奈之下,皇太极于六月九日从守远撤兵,又回过头去攻打锦州。

    仓促发动,前后反复,攻城乏术,酷暑将临。

    表面上建虏气势汹汹,依然围困着锦州,但已是强弩之末,撤兵已经是可以预料的事情,尽管没几个人能有这般清醒准确的判断。

    也就在建虏从宁远撤兵的同一天,郭大靖率领的突击队,已经潜近了目标——鞍山驿。

    名为驿,却相当于一个小堡寨,全称为鞍山驿堡,修筑于东西鞍山的中间地带,东贴杨柳河(古称鞍山河),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。

    驿堡为“等腰梯形”,砖石夹夯土结构,周长一千一百多米,城墙高七米。因东西城墙依山崖而建,故仅设东北、西南两门。

    行将落下的夕阳,发出最后灿烂的光芒,将大地染成了金黄。

    郭大靖爬至树顶,用瞄准镜侦察着鞍山驿的。如他所料,海州地界的戒备情况,都比重城辽阳地界要严密。

    越是接近建虏统治的中心,建虏的警惕性越低,防卫也越是松懈。

    显然,毛文龙率部佯攻海州的行动还未展开,或是还未兵临城下,没有预警,鞍山驿的建虏也就是一派轻松。